English

美国新总统面临四道坎儿

2000-12-16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布什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成为新千年和新世纪到来之际的美国新总统。布什的竞选之路崎岖坎坷,他在入主白宫后的道路更不会顺直平坦。据分析,布什新政府面临着四大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左右势力均衡的国内形势,走好中间路线;如何医治“计票争端后遗症”,弥合大选政治造成的社会裂痕;如何防止衰退,推动“新经济”继续发展;如何处理好国际事务,顺应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

今年美国大选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民主、共和两党旗鼓相当,实力极为接近。在总统选举中,布什所得的选举人票仅比获胜所需的半数多出一票;布什赢得了各州选举人团的选票,但戈尔却赢得了全国选民的选票。从国会选举来看,在新的参议院中,共和、民主两党各占50个席位;在众议院中,共和党也仅比民主党多出5席。此外,今年的州议会选举也出现了50年不遇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共和党和民主党今年分别赢得了17个州和16个州的参众两院,而在其余各州,两党分别控制了州议会两院中的一院。

共和、民主两党在全国范围内达成的政治均衡,对于布什政府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华盛顿邮报》指出,通过两党均势抗衡,美国的选民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要求新总统“从中间立场出发来治理国家”。可是,两党势力越强大,也越有可能从“左”、“右”两方面对中间路线不断形成干扰。布什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提出了一条兼顾市场和政府、效益和公平、富人和穷人的中间路线。然而,共和党内仍有不少人希望回到里根时代传统的保守主义;民主党内的工会、环保和人权组织近年来锋头甚健,他们反对自由贸易,在许多社会问题上强化了自由派立场。两党内部的极端派都将对布什推行中间路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

在今年大选中,布什与戈尔为争夺具有决定意义的佛州选票,展开了长达36天的“诉讼战”和“口水战”。虽然这场百年不遇的党派争斗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干预下已告终结,但它造成的严重后果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戈尔尽管退出了竞争,但却“强烈地不同意”最高法院的裁决;由于佛州计票半途而废,许多民主党人对布什当选总统的合法性将始终心存质疑。布什当选总统后,一些非官方组织可能会就计票纠纷展开新的调查,有人甚至会继续为此而打官司。这些都将削弱布什总统促进两党实现和解的能力,甚至可能引爆新的党派纷争,给新政府的施政工作平添诸多障碍。

本次大选也凸现了美国社会贫富阶层之间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裂罅,特别是激化了身处社会下层的广大美国黑人同传统上代表富人和白人利益的共和党的矛盾。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布什只得到了十分之一的黑人选票,是1984年以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最低得票率。在得克萨斯州,布什只获得5%的黑人选票;在佛罗里达州,黑人的投票率比1996年大选时提高了五成,但布什仅赢得7%的黑人选票。佛州计票出现差池的一些县区,多为黑人选民的居住地,因此共和党千方百计阻止佛州人工重新计票的做法,在佛州和其他地区的黑人选民中引起极大愤慨。所以说,采取行动缓和共和党与黑人选民的紧张对峙,医治好大选给族际关系造成的创伤,将成为布什执政后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在布什成为白宫新主人之际,美国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也亮起了红灯。自11月7日大选投票日至今,纳斯达克技术股指数下跌了17%,道琼斯指数也出现大幅下滑。零售消费指数、汽车销售以及工厂订货都在下降。一些大型企业已宣布了大规模裁员计划。有关权威机构预测,美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可能低于3%。《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显示,认为明年可能出现衰退的人已从10月份的26%上升到43%。一些经济专家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已隐约浮现出地平线。

布什的核心经济政策之一是在今后10年内减税1.3万亿美元。倘若今后几年经济减速甚至出现衰退,原先预计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那么布什就可能在减税方面落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或是因按原计划减税而导致新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或是因缩小减税规模而引起企业界和广大选民特别是中上等收入者的不满。经济不振还将迫使布什政府放慢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步伐,在中低收入阶层中造成强烈反响。因此,与民主党联手合作,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的旋涡,已经列入了布什新政府最紧急的议事日程。

在外交领域,布什新政府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而棘手的课题。在中东,美国的斡旋活动碰壁,巴以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如何继续参与并促进中东和平进程,布什政府将要颇费周章。在东北亚,布什政府能否继续保持朝鲜半岛对话与缓和的势头,也面临着重大抉择。在处理同俄、中、日以及欧盟的关系问题上,布什政府能否按照两党的共识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事关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和稳定。布什曾声称要全面发展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如果美国新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而一意孤行,势必危及世界和平,也将给美国自身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新华社记者刘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